这是一个网上文化杂志



苏菲派与中世纪印度的皈依伊斯兰问题

作家: 坦维尔●安吉姆(翻译:裴道芳) - 发表于: 2019å¹´05月17æ—¥ | ENG (English)

苏菲教派中奇什蒂教派的圣人--莫努丁●奇什蒂

精神和心灵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赋予了人对至高无上的真主的认同感,从而建立与真主的联系。在伊斯兰教中,奉行这一思想的被称为苏菲教派。奉行苏菲教义的人,因为他/她的自我净化而享有与真主接近的权利。苏非派经常被认为是非穆斯林转化并皈依伊斯兰教的一个中间过程的派别,但这种皈依的现象并不是仅仅凭借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来解释的。早期的东方文献错误地将苏菲派人士等同描绘成“传教士”。这一错误的等同观点的解读首次出现在托马斯·W·é˜¿è¯ºå¾·äºŽ1896年出版的《伊斯兰教的传播》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基督教的视角来理解苏菲教派人士,把苏菲教派人士与天主教相提并论。我们知道,天主教教徒是有着特定目的的群体,其目标是劝说世人信仰基督教教义从而皈依基督教。然而,历史上认为由苏菲派教义皈依伊斯兰教是苏非派教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一点,是错误的。苏菲派的主要目标,其实是提高人们对至高无上的真主的存在的认识的过程,从而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自己的修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The tomb of Bahauddin Zakariya, saint of the Suharwardy Sufi Order

苏菲教派中苏哈沃迪教派的圣人巴哈丁●扎卡里亚的陵墓

中世纪印度的苏非主义的教徒,并不全都直接皈依伊斯兰教。事实上,他们的观点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说,那些属于纳格什班迪耶教派和苏拉瓦尔迪耶教派的人,一般来说更倾向于教化和皈依,但不信奉使用武力来达到目的。他们传教的特点是,语气很温和,但是说服方式却直奔皈依主题。相反,属于基什蒂亚教派和卡迪里亚锡拉教派的苏非主义教徒,一般不太热衷于将非穆斯林说服转变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没有把皈依伊斯兰教作为成为苏菲派的先决条件。他们认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可以有着不同的观点,认为“普遍真理”或“现实”本质上是同一事物。许多非穆斯林被他们的这种道德榜样行为所打动,不用劝化就皈依了伊斯兰教。

Nizamuddin Auliya, saint of the Chishti Sufi Order

苏菲教派中基什提教派的圣人--尼扎穆丁●奥里亚,

如果不提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传教,就无法理解大规模皈依伊斯兰教这一现象。阿拉伯半岛传统上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中心。当伊斯兰教开始传播的时候,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在东部的波斯帝国、北部的拜占庭帝国,和西部的北非,都有大量的信徒皈依伊斯兰教。对于这些新的皈依的教徒,伊斯兰教教义承诺,允许教徒拥有很大的灵活度,也对他们十分包容,让新教徒逐渐适应教义教理。因此,尽管伊斯兰教信奉的是普世真理和苦修,许多教义和修行都是生活化情景化的。也就是说,由于地区、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在这些地区环境中可以看到伊斯兰教的各种表现形式。历史上,苏非派一直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代表性教派。在中世纪的印度,起初是苏非派有意识地尝试用当地的习语来进行伊斯兰教传教,开始了与基什提耶教派和卡迪里耶锡拉人教派交往。

The tomb of Sheikh Ahmed Sirhindi, saint of the Naqshbandi Sufi Order

苏菲教派中那克什班迪教派的圣人--谢赫艾哈迈德酋长的陵墓

Sultan Bahu, saint of the Qadiriyya Sufi Order

苏菲教派中卡迪里耶教派的圣人--苏丹●巴胡

在这方面,苏非派在中世纪印度的一个主要贡献是用当地语言来进行宗教文学创作,这是对阿拉伯-波斯语的霸权的挑战。神职人员大多是文化精英,宗教观念很传统,不允许当地语言成为传播伊斯兰教的媒介语言。可是伊斯兰教在使用阿拉伯-波斯语言的地区的适应性和融入当地文化方面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来回应。相反,苏非派选择了使用印达维语、旁遮普语和信德语等方言来传教。例如,对于神职人员来说,如果用阿拉伯语以外的语言来传播古兰经经文,就得不到苏菲派的认可。采用传统的非阿拉伯语传教会产生严重阻碍对古兰经的理解的结果,而且会导致原传教士在教会中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在中世纪的印度,苏非派勇敢挑战传统传教观念,使伊斯兰教的教义得以广泛和迅速的传播,并最终在教化皈依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同样地,苏菲教派宣扬的可采用当地方言传教这一理念,也通过苏菲教士用当地方言诗的形式传播开来,直至今天仍然广为传唱。这种地方化本土化的传教理念极大地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让伊斯兰教教义被大众接受和认同。